近日,一则号称能够“一键躲避AI智搜”的“声明”在微博炸开了锅,瞬间引起了无数创作者和网友们的跟发和关注。巨盾律师事务所也收到了客户关于此声明的法律咨询。

一位微博画师发布的拒绝授权声明
原来,近期有网友发现,在微博的“AI智搜”页面输入用户名,AI能够爬取该用户以往的发言,总结输出一份类似于“用户画像”的分析。有网友还质疑,即使设置了“仅半年可见”或“好友圈可见”的微博,也可能被AI“公开处刑”。

小G测试搜索了GGAC↑

那么这起事件聚焦的两大争议点:微博智搜功能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创作者发布的声明是否具备法律效力?
巨盾律师从专业的法律角度出发对此咨询问题进行解答。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和第17条规定,对于个人自行公开或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处理。
微博是一个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化的开放式社交平台,其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处理用户自行公开的信息。微博智搜AI是微博平台接入DeepSeek R1模型后推出的智能搜索功能,属于《微博服务使用协议》中的微博关联产品。对于用户设置公开可见的内容,微博智搜进行抓取、分析不属于侵犯用户的隐私权益。但用户公开信息中涉及个人私密信息、敏感信息或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依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7条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暂行管理办法(2023)》第11条之规定,处理该信息微博智搜应取得用户的明示同意。
对于用户设置为“仅半年可见”、“好友圈可见”、“仅自己可见”的微博范围,其他用户无法查看,若微博智搜对该部分信息进行爬取、复制、分析,则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及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权益。
同意撤回权在民法概念上属于形成权,意味着用户行使该权利不以受到损害为前提,仅需单方面向信息处理者明确发出撤回同意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法律效力。在此情形下,平台通过微博服务使用协议获得的概括性授权便不足以构成合法依据(该条款甚至存在属于“平台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致使用户缺乏与运营方协商机会”的无效格式条款的可能性)。
个人拒绝授权声明在法律上有效,在实际规避微博智搜AI的数据爬取上是否有效呢?我们通过对微博智搜AI的复测,发现在拒绝授权声明发布前,微博智搜AI还是能够基于该账号公开发布的微博内容进行爬取、分析。但在发布该声明之后,微博智搜所显示的信息只有其他用户所发布的与该账号或用户相关的内容,而不会再分析已发布拒绝授权声明的账号公开信息。由此可见,微博智搜AI已经调整大语言模型的业务逻辑,能够分辨出此类拒绝授权声明,并对相关信息的抓取进行规避。
广大微博用户、创作者积极发布个人拒绝授权的权利声明,不仅可以维护自身个人信息、隐私权益,强化对著作权的保护,同时也能促使微博等平台对其AIGC模型的算法业务逻辑不断进行优化训练。例如腾讯元宝在今年3月上线了用户“体验优化开关”,给予用户选择权,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允许个人信息数据用于AI训练和模型优化。大模型的运行变得更加合法合规,也更尊重用户的意愿。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的当下,众多用户小伙伴们自发性的明确表达对个人数据使用的限制意愿有着多层面的意义,在促使平台对技术发展不断改进、提升公众隐私意识以及推动行业自律健康发展等方面都能造就深远的影响。
